对于中西方艺术,对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马振声有着自己的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要很好地学习研究,发扬光大,对于我们中国画家来说是责无旁贷。否则,我们将犯历史性的错误!” 他一直铭记着李可染先生的这句衷言。马振声认为,中国画是发之于心的艺术创造形式。中国画从工具材料、表现手法直到审美意识形成了一系列的特殊性。 如石涛所言“心有所著,弄笔为快。”
“中国的人物画创作,有着深厚的传统和长久的历史,许多宝贵的经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今天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已经不满足于表面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我们必须沉下去,从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去推动。处在东西方文化大融合、大冲撞的时代,对西方现代艺术采取回避的态度,视而不见是不对的;相反,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了解,从东西文化联合的角度、从东西文化对比冲撞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无论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研究传统、吃透传统是发展和创新的首要条件。”“近年来,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吸取了一些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比如用喷、染、刷、印制作出各种肌理效果,这无疑丰富了我们的绘画语言。我以为仅此创新是不够的,还缺乏深度。”
马振声认为:任何的 “新”都不是凭空而降,都有它的来源和出处。外国艺术可借鉴的地方很多,现代许多中国画大师如徐悲鸿、李可染、蒋兆和等均为学西画出身,他们在中国画中融入了西画之精华,使中国画传统有所发展。但是在他看来,“借鉴不能变成替代,必须立足于传统之上,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传统发展的必然。“从民族的、个性的起点上发展,才是创新的正路。”他认为,“只有研究自己的传统,才能够在世界艺术中标榜自己的旗帜。注意研究自己土壤中的东西。对自己的艺术要有正确的态度,正确的观念。站在自己土壤之中,抒发自己的对这个时代的情感。这才是正确的创新。”在他看来,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艺术创作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一回事,不能分割开来。“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民族的长处是什么,特点是什么?然后再根据所处的时代现实生活和你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的激情去发挥。”
他认为,创新是每一位中国画家的追求目标。对于什么是“新”?以及如何“为新”?这个问题也应是美术界长期思考的问题。当下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不能为出新而出新,中国画之所以创新难,是因为难在中国画历代大师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已经达到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难在中国画传统极强的继承延续性和对画家功底修养的全面要求,这使“创新”似乎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他认为,当下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不能为出新而出新。“有些人打起反传统旗号,企图以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模式来改造中国画,以为这可能是创新的便捷路径。”但是,“中国画的传统并不是保守,西方现代派艺术也不等于新。中国画的创新必须在传统而不是在否定传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马振声所期望的创新,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上的创新,一切学习西方的目的只为我们本民族的绘画增添有益的养分,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 “‘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他一进一出整整花费了二十年的时光,才创造了属于他自己、又代表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的新审美形式。”在马振声看来,李可染这种艺术经历,对于艺术家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画家只有站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之上,深沉地埋下头去研究传统,并汲取各方面的营养,“新”便会因个体画家的不同,自然而出。
他曾说:“每个人本身就是新,与其他任何人不相同。把自己的个性认识清楚就很不简单。齐白石、蒋兆和、叶浅予、潘天寿、李可染、……一个画家一生一个样式就相当不错,没有别人可以代替。”“一个艺术家要找好自己的艺术坐标。”“把个性显现出来,这就是标新立异。象变戏法一样变来变去,不是出新而是哗众取宠,为新而新绝对是一条死路。”中国画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之路、求索之路,多少画家在这条路上坚定地前行。马振声正是通过几十年的辛勤艺术实践,深刻地体悟着中国画的传统,努力展现着自己的艺术个性,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他的画,深植于传统又力图创新,讲究传统笔墨情趣、诗书画结合,但是立意现实生活,表现人生百态。他的画或有力、富有动感,或呈现平和的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可以说,马振声的绘画整体上呈现出悲壮美与平和美交相呼应的审美情态,展示着他对这个人间界的理解和洞察,也是他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实际理解。也正因此有人说——马振声是“稳健的革新派”。
他用作品表现出来,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的打动观众,而不是炫耀艺术本身。“社会需要有民族文化精神力度的人物画作品产生。”(马振声语)他这样要求着自己的人物画创作。也或许正因如此,高擎中国人物画“为人生而艺术”大旗的马振声,以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面貌,为当代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