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存和我从1955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开始,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并肩度过六十五载,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我们共同沐浴了时代的阳光和雨露,接受了蹉跎岁月的人生历练,毕生致力于中国画发展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想研究。同时,我们两人在艺术人生过程中坚持独立思考和创作实践中的个性化发挥,又做到“和而不同”。
“守常达变”是我们“为人从艺”所追求的境界。概括我们艺术人生发展过程的不同状态。这次文献研究展览分为四阶段:
一、寻道
20世纪50—6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一批画家和学者,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为国家培养美术人才。我们有幸在这里度过了附中、本科、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从艺术理论到美术的基本功,再到美术创作的实践和多方面文化艺术修养,让我们受到熏陶,树立了艺术创作“惟精惟一”的经典意识,使我们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画的创作道路上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二、开悟
20世纪70—80年代,我们解除了思想上的禁锢,深入体会人间的烟火气息和泥土芳香,沉浸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采花酿蜜,只要心灵有所触动,便会有感而发,化为诗一般的意境。正像朱理存曾经说过的:“我心里有画不完的画,唱不完的歌。”这个阶段是我们艺术人生中迎来的第一次艺术创作大丰收。
三、求变
20世纪90年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到了知天命的阶段,对社会、人生、事物的深刻性、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探索和追求。我们的艺术追求由平淡、自然、和谐的美到鲜明强烈的对比的美、由表现性到象征性、由具象写实到抽象写意……思想认识的成熟与深化带来了形式语言的丰富与多样。
四、通会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进入“耳顺”之年,“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朱理存的熊猫组画《从远古走来》表达了她对古老生命的敬畏之情。“神闲气静,坐卧随心”,“以心观物,物无大小”,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写照。古稀之年,我们随心所欲不逾矩,对待一切事物更达观更通透。
巴山蜀水,这片我们深爱的热土,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秀美的山川河流、勤劳朴实的人民,都在我们的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在这里,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在这里,我们收获了最宝贵的艺术成果。
我们关注社会、关注人民,用画笔表达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思考。
我们的画发自本心,我们的生命活在画里。
马振声
甲辰春于北京
1955年至1964年,那是一段温暖如春的日子。
1968年9月 朱理存、马振声结婚时照片
在这九年中,朱理存与马振声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至本科就读,并肩同行,同窗共学,并有幸在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等大师门下深入研究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
《叔叔喝水》
朱理存
宣纸 153x77cm 1973年
在中国画界变革的浪潮中,他们在青年时代便确立了弘扬发展中国传统的崇高艺术理想,摆在他们面前的艺术道路似乎很明朗,但还有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时时萦绕在他们心上:在这样广袤的中外艺术的原野里,最应被珍视的是什么?在时代与现实的框架之下,如何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力且美的作品?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从普罗大众的生活中,他们逐渐寻找到了答案。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朱理存与马振声先后南下至四川美协工作,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这片热土,在美协的组织领导下,他们不断参与当地具有实践性质的基层工作与生活,描绘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和作品,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创作彻底转向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作。
“对我来说,享受这自然、和谐的感觉,大大超过画画本身”。也因此,擅长工笔画的朱理存提出了“发现生活美、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主张,强调艺术创作应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她的作品情感细腻,展现出玲珑剔透的内心世界,充满了人性光辉。她坚持“向下扎根”,真切地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用发现美的眼光描绘现实。
《酒歌图》
马振声、朱理存
宣纸 90×407cm 1979年
《踏歌图》
朱理存
绢 105×85cm 1980年
《姑娘们的节日》
朱理存
宣纸 118×135cm 1982年
而马振声始终坚持“以心传心”的创作理念,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核——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笔墨之外,他更强调人物的精神性,以“理”塑“形”,创作的人物不局限于形,而是有历史和情感温度的人物故事。同时,他一直坚持为“人物立传”,用“向上升华”的精神为笔墨人物注入灵魂。
《枯木逢春》
马振声
宣纸 134×67cm 1978年
《爱国诗人陆游》
马振声
宣纸 130×125cm 1982年
《巴山夜话》
马振声
迁安桑皮纸 176×164cm 1984年
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本土艺术土壤开始更加广泛地与西方接轨。伴随着接踵而来的各类现当代思潮,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型问题以更加迫切的姿态被艺术界提上了进程。
朱理存开始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内心状态。“画家不能只看到眼睛看到的,而要想把内心的感动表现到极致,就必须发挥审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她以更具浪漫主义情怀的笔墨语言来表现现实性的题材,以写意的手法描绘诗意的生命与无垠的大爱。
《生命之歌》
朱理存
宣纸 180×180cm 1992年
《春晖》
朱理存
宣纸 79x120cm 1992年
《顾》
朱理存
宣纸 73x102cm 1990年
马振声的创作则更加注重笔墨的表现力。他强调笔墨的自由性和表现力,通过灵活多变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变化,展现出作品的历史主题和民族情感。
《蒲松龄》
马振声
迁安桑皮纸 100x100cm 1991年
《老人和羊》
马振声
迁安桑皮纸 104×103cm 1996年
《葡萄熟了》
马振声
迁安桑皮纸 146x234cm 1990年
世纪之新犹如浪涛争高,吾偏独寻“贯通融会”,这是朱理存与马振声在新世纪艺术创作上的真实写照。随着对生命与艺术理解的升华,他们对生活本真的感悟与精神世界的探求越来越深刻,他们从客观至主观,最后回归本心,渐臻“通会”之境。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我们的家园》
朱理存
宣纸 192×181cm 2012年
《营建大都》
马振声、朱理存合作
宣纸 250×850cm 2016年
朱理存怀着对艺术真挚诚恳的热爱,质朴却壮阔地完成了生命的谢幕,但她里程碑式的经典对后辈之激励、艺术之前进将长流深邃。
“绘画伴随着我的生命,一幅幅作品就是我生命的记录。我的作品在艺术的大花园中,不过是一朵小花或一株小草,微不足道,但它在阳光下闪亮过,在清风中摇曳过……”
《以心观物物无大小》
马振声
迁安桑皮纸 138×68cm 2005年
《阪泉之战》
马振声、朱理存合作
宣纸 250×850cm 2021年
马振声以心观物,以笔抒气,建立在哲学思想基础上的艺术创造与思想让他的笔下承载无限可能。
“我们是稳健的革新派,传统是我们的基础,创新是我们的时代使命,我们不停在创作,在探索新的语言,新的表现形式……”
2007年 朱理存、马振声内蒙古写生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